但是冲动用完,又再有

犹记得去年此时,有人跟我说:君子和而不同,又对我说:如果你对陌生人连这点包容都没有,那对亲密的人岂不是更苛刻?假如当时我更成熟一些,我和他本该成为不错的朋友的。

时隔一年,我以为自己已经是成熟包容、一笑而过的成年人了,事实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在追根究底、你死我活里溃败。可以接受无法交流爱好的伴侣吗?可以接受消费观、审美观不一样的伴侣吗?可以接受亲密的人政治观点、性别观点和自己分道扬镳吗?当触及双方不同的观点时,是点到为止姑且将就假装没问题、还是辩个水落石出昏天黑地方可罢休?所谓”自我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是能为对方退步和改变的、什么是不可撼动的?我的答案是摇摆的,并终将摆向独自生活这个选项。

——我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执着于寻找soulmate的男女,都有一个共性:就是ta们的某些观念和观点是不容人挑战的。ta们不会承认这一点,具体原因我也不清楚,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不容挑战,ta们就很想找到能够全盘接受这个观念的soulmate。然后我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被很多人称为互为soulmate的男女,只是互相在理解和共情,也没有什么观念是不容被挑战的。没什么别的意思,也没有我的观点,说个我接近40年人生观察到的现象而已。

——“互相理解和共情”好真实!我觉得接受不了亲近的人与自己的差异是一种自恋。

(忘了出处,摘抄自某个评论区)

这段讨论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是一个自恋的人吗?原则在亲密关系里有那么重要吗?人会爱上和自己相似的人还是互补的人?打破自己的自由、加入到一场公共生活和一个小共同体里是为了什么?话又说回来,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

我爱引用一句话,“爱情是最小的革命”,你选一个什么样的人来爱,其实你是选一个什么样的人来投射你的理想认同。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爱人和你认为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乌托邦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就是所谓三观的呈现,对吧?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流行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主流价值观的体现。

侯健 滕威:见或不见,马尔克斯还是马尔克斯——《我们八月见》新书分享会

爱情的真不是科学的真,爱情不符合波普证伪性原则。爱情根本上讲就不是逻辑的,一致性(consistence)不是爱情的本质。

用「原则」去要求和过滤伴侣诚然是有些傲慢的行为,但所谓的「共情和互相理解」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原则性的共识上的。理性和原则无法阻止爱情的产生,却往往导致关系的破碎。乍见之欢是生理性的激素也好、是超出过往经验的吸引也罢,总会走到针锋相对那一步。这不是能不能接受差异的问题,而是很多问题在爱情的情境下、也许就是非此即彼、无缓冲余地的。那些地雷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和看到的,只是被最初激情掩盖了,要怎么和父权社会的愚昧拥泵描述女性的困境、怎么和追名逐利的俗人说明藏在无聊的主流价值体系之外的乐趣、怎么和被现实压垮的疲惫不堪的普通人讨论理想主义的飞蛾扑火、怎么和麻木沉重的都市机器人形容大自然的灵动美好,没有办法的、伤人伤己的,情绪和道理都是。我也许仍然爱你,只是隔着重重叠叠的丘壑太累了,再也无法多说些什么、多做些什么,不如对视一眼、就此别过。

updatedupdated2024-07-16202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