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绊倒了我自己

写下一些、想不清楚的问题,希望能在写的过程中想清楚一点;以及近日书影音萃取记录。

想什么呢你?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吗?

对许多人生问题,有一个通用答案模板:适合自己的。问:我应该读什么专业 / 做什么工作 / 吃什么晚餐 / 穿什么衣服 / 与什么样的人结伴 / 选择哪种生活方式?答:适合你自己的。这是句说了跟没说一样的屁话,但你仔细闻一下,这个屁,好闻的。Know yourself是一生的课题,其余问题不过它的变种而已。

我不是个坚定的人,朋友评价:“我有时候觉得你这也行、那也行;有时候又好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的人生很笨拙地用着排除法:既然不知道想要什么,就尽量去体验和尝试,然后离开不想要的。这是一场战战兢兢的豪赌:屈指可数的试错机会、稍纵即逝的青春时光、紧锣密鼓的社会环境、不断摧毁又重建的自我,兜兜转转却发现:原来到处都他妈的是围城,生活是个巨大的围城,在外面的人想进去、在里面的人想出来。每一种生活,必然有得有失;失去了什么,只有自己能体会。

而幸福的人总是很幸福。幸福来源于参差百态,这个世界上会有人因为结婚生小孩幸福、也有人因为自由单身幸福;有人因为安稳度日而幸福、或因为充满未知的冒险而幸福(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普通人真实的生活往往是二元论的)。而我纠结的点在于:你何以确定,自以为适合的、早就适应了的那种方式,真的源于主体性的选择?而不是家庭观念影响、社会文化建构、群体性共同认可下的被安排呢?你没有选择,却自以为掌握了主动权;毫不疑虑地跳进设定好的框架,还在这场模拟人生的游戏里汲汲营营。你说那是适合我的,当然,教育、传媒、社会关系、各类制度早已把人磨成它所需要的模子,不是它适合你,是你适合它。

诚然,人不可能脱离外界而存在,空谈自我和主体性没有意义。但也许,我们应该尝试接触更多的可能性,那些被现有社会文化拒绝的、封锁的可能性。我想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丛林里原始部落难以理解的仪式也好、城市里亚文化自娱自乐的集会也罢,是差异性呈现出人性的深不可测和世界的变幻莫测。假如我接触世界的方式有一个信条的话,那就是拥抱差异性和多元性;在老得看不惯世界的种种景象之前,我想看个遍,即使这意味着牺牲归属感和秩序感,做恒久的过客、漂无限的泊;彻底的自我放逐里,适合什么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快乐/幸福是生活的至高追求吗?

十七八岁的时候我总是内心困顿,记得小罗在某次夜聊时认真说道,我觉得你好像怎么都不会快乐。如今年岁渐长,没什么长进,但至少不快乐的理由减少了一个:我不再因为自己不快乐而焦虑。

为什么生活一定要追求快乐/幸福呢?真的存在那种平淡的幸福、纯粹持续的快乐吗?为什么我觉得快乐里一定惨杂着痛苦,就像深刻的爱里一定交织着恨?感到真的真的很开心对我来说很恐怖,因为我明白在生活的平衡中,你必须在开心过后变得十分低落才能达到平衡。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悲观不代表深刻,痛苦不代表阅历,“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我知道,我都知道。但我仍然觉得,不要走向太轻松的路,不要相信他们所说的、安逸的路。因为没有哪条路是轻松的,最终能求的也不过是无悔:我遵从本心、一意孤行做出有关我的决定,并承担与之而来的颠簸坎坷和荆棘漫布,这是最小范围内最大程度的英雄主义。

就女性的处境而言,最常听到的话就是“女生不要太辛苦了”、“找个好男人嫁了”、“女生负责漂亮就行了”,当女人听话地掉入爱情、家庭时,发现情况并不乐观:家务、生育等耗费体力精力的劳动常被主流社会忽视价值,而社会都认可的地位、权力、财富却已不再对普通婚育女性开放入口(或者说,本就不对女性开放);利用身体和两性关系、通过依附男性获得的东西,也容易随着身体和关系的代谢而消逝(出身世家或者邓文迪那种水平另说……)。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波伏娃《第二性》

看点什么好?

什么是好的女性主义创作?

本人对女性主义了解不多(那个,我连一本上野千鹤子都没看过),以下观点纯属个人感受,如有不满请自行消化:

🌸 将来的事 (2016)

在木鸡分享的最后一部电影。女性导演拍的女性视角电影,我挺喜欢。虽然有着浓浓的掉书袋气息(在沙龙里讲这句话被骂了哈哈 ,真是受不了你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好在人物状态的呈现和一堆哲学元素的堆砌衔接得比较自然。于佩尔饰演的女主很有精神力量,“孩子们成家了,丈夫离开了,母亲去世了。我自由了,我彻底地自由了”,等我四十岁了也要做这么酷的少女!

法国片,女性电影之光!

🌸 不够善良的我们 (2024)

台剧,女性编剧团队,双女主视角:已婚育但渴望被爱的家庭主妇,四十岁仍未婚的都市丽人,跟一些过客般的男人的爱恨纠缠。经典台词:“你们男的就是他妈的自私,根本不懂爱!”很多观众批判编剧流露出家庭为大、丈夫为重、单身可耻、女性之间雌竞敌对的裹小脚传统价值观,但我想说,这不是很正常吗……什么样的土壤结什么样的果,你指望我们的社会现实里拍出法国和北欧电影里的女性自由独立的样子吗?怎么不让黑龙江的果园种椰子和菠萝啊。

我想剧本的内容至少比较客观地反思了婚姻和单身两种状态里的辛酸苦辣。个人可以强大到无视里面的苦楚,但绝大部分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婆媳矛盾、七年之痒、鸡毛蒜皮,或是中年单身的寂寞无奈和被主流社会审判的目光。它也许不够理想化,但绝对是贴近现实的。台湾能有扎根于现实的文艺作品,已经足够让人羡慕啦。

“谁都寂寞啊。可能因为寂寞是必要的,它能让你面对自己。”——Rebecca

🌸 可怜的东西 (2023)

慕名看了这部被骂得狗血淋头的男导演拍的、自称是女性主义的奥斯卡提名电影,看完只觉得:骂得好!啥玩意儿啊。热知识:知识不通过性传播,女性要追求自由也不一定从性解放开始。

🌸 打雷已在next level, 不愿再唱恋爱脑歌词, Young And Beautiful

👆2024科切拉现场版,听得我非常感动(泫然欲泣中)。另外diva怎么都跟气球一样,说胖就胖说瘦就瘦,这次瘦得梦回2011巅峰时期啊(嚎啕大哭中,好美好美)!

青春期里狂恋地迷恋过打雷——唯一一位我熟唱所有歌的音乐人。她那么美丽、那么有风格,破碎忧郁而优雅的气质与作品浑然一体。而今打雷已过不惑之年,不再唱please let me bring my man;出过诗集,被粉丝戏称为美国李清照和大地之母。从NFR这张专辑开始,她不再是流连于唯美或畸形爱情的美国甜心,而是选择更坚定地面对真实的自我、关怀更大的世界,落点变成对美国的政治现实、文化处境的探讨。很神奇,偶像在成长,我也在成长,她在我的人生里已是某个熟悉的角色,这么近那么远。(什么?我竟然也有偶像吗)

女权主义就是意味着一个女人能够自由地去做她想做的事情,如果我喜欢处在男性中间或者说享受肉体关系,我不认为这是不女权的。 ——Lana del rey

NFR◎ Norman Fucking Rockwell (2019)专辑封面

据Lana Del Rey表示,封面灵感来自泰坦尼克号——这艘船原本开往纽约,载着希望在美国开展新生活的人们,最后撞上冰山而沉没。Lana Del Rey扮演着这艘命中注定将要沉没的船上的一位乘客,却依然向往着大海。

如她所言,“The sea is the last free place on earth. A place, in other words, where you can finally just be you.”

什么都不做的人在做什么?

🌸 无能的人(1991)

近期最喜欢的电影,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由漫画改编的喜剧片,丧丧的、淡淡的。那时候的日式喜剧还是很内敛的,幽默得很有风度。 男主是个失业后靠捡石头和背人过河度日的漫画家,志气凛然坚持自我,于是拒绝不想画的漫画稿、拒绝富婆的包养,目标是“我要成为日本爱石界的新浪潮人物!”电影内核还是爱和家庭,留白很多,细节很精彩,是让人很舒服的电影。

🌸 轻松自由 (2014)

“我喜欢无聊,喜欢虚度光阴,喜欢停顿,喜欢时间停滞的瞬间,我也喜欢等待,以及长途旅行。我喜欢事情的准备阶段。克雷孟梭谈过爱,爱中最美的一刻莫过于拾阶而上,对于我,梦想做某事比实际做某事更好。”

主角喜欢睡觉,于是最后选择的工作是床垫销售,上班时可以借体验产品之名躺着……该死的,等我没有后顾之忧了,也要读遍人文社科master、在全世界的景点闯入别人的合照。

updatedupdated2024-07-162024-07-16